亲,您好!欢迎来到油气资产共享平台
首页 > 动态资讯详情
毕一生,追化工强国梦
发布时间:2024-01-22
浏览数量:536次
    “就是因为我们缺,所以才要选择它,并把它做强。”

  “在国家发展的大时代面前,‘上报国家、无愧人民’已经成为一种对职业的敬畏。”

  “工程人既要盯着‘高精尖’,又要做到‘广适新’。”

  “我们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这项工作,继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分卷。”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窗口期,有国家的发展支持,有人民的需求促使。”

  2016年12月,宁东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建成投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正是这个项目,让更多业内人士记住了一个名字——张来勇。作为项目主持设计者,他获得了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彼时的张来勇已54岁。从青丝到白发,他一直在默默为中国化工业的崛起和转型升级而努力。30多年职业生涯中,他参与和见证了十余次影响国家化工行业走势的大型项目。

  张来勇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中国成为化工强国。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乙烯工艺技术!”

  张来勇在关键时刻的个人选择,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1981年,张来勇进入天津大学化工专业学习。在当时,化工在国内尚属“冷门”,我国化工原材料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

  “就是因为我们缺,所以才要选择它,并把它做强。”这是张来勇最朴素的初衷。

  1988年,张来勇硕士毕业入职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他从老师傅那里了解到,当时我国乙烯工艺技术、重要装备甚至工程设计都靠引进。

  乙烯被称为“工业之母”,是世界上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有机化工基础原料之一,其衍生品占全部石化产品的75%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乙烯产能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乙烯工艺技术!”张来勇在工作笔记扉页上写下这句话。从此,攻关乙烯工艺技术就成了张来勇毕生的目标。

  1990年,张来勇被派往意大利TP公司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让他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乙烯技术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西方对中国几乎是“降维打击”。那一瞬间,张来勇也理解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科研工作者们的心情。

  回国之后,张来勇在黄文等老一代寰球乙烯人的带领下,开始摸索研究,从机理探究、工艺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方面持续突破,一步步走出了自有大型乙烯成套技术的光辉征程。

  科技创新的路很难,但在这条路上,张来勇的决心日益坚定。

  一次在考察项目现场时,一位工人师傅对张来勇说,很羡慕他们这些做工程师的,能经历好多次大装置开车。而对他们普通工人来说,一辈子可能就一次机会,并要终生守护那一套装置。

  这位工人的话让张来勇深有感触:“其实,每一位化工人都在用一生去追梦。对这些朴素的工人来说,见证一套属于自己的大装置开工,要付出多少艰辛?背后是多少家庭,又事关多少人民福祉?在他们面前,在国家发展的大时代面前,‘上报国家、无愧人民’已经成为一种对职业的敬畏。”

  “化工科研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

  “化工科研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所以,工程人既要盯着‘高精尖’,又要做到‘广适新’。”这是张来勇对这份工作的认识。

  所谓“广适新”,是指经济上有效益能推广、工程上适用多工况、技术上适应新趋势。

  2012年10月5日,国内首套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的大庆乙烯装置一次投产成功。中国实现了大型乙烯成套技术的“从无到有”,且各项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张来勇和同事们20多年的心血,它让中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乙烯全套技术的国家。

  解决了“无”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研究怎么变“优”——要扩大乙烯原料范围,巩固技术优势,不能只满足吃“细粮”,还要有吃“粗粮”的本事,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张来勇和团队持续深耕自有技术,除了传统石脑油原料,还掌握了把气体、重质液体、煤基石脑油和甲醇等多种原料变成乙烯的本事,宣告乙烯技术跨入2.0时代,形成了七大系列40余项成果。其中,百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长庆、塔里木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投产仅一年,已实现利润20多亿元,获评首届中国石油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50万吨/年超大型多种原料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世界级石化基地、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

  想要更强,就要顺应新趋势。

  面对“减油增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双碳”战略加速落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张来勇把主意打到了裂解炉加热方式上。

  “一套乙烯装置的能量消耗约有3/4发生在裂解炉。过去乙烯裂解用烃类燃料,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用绿电加热裂解的研究。以年120万吨乙烯装置为例,与传统原料相比,采用绿电加热裂解,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为零,减碳潜力巨大。”

  张来勇说:“我们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这项工作,继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分卷。”

  “在时代和国家的需求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毕一生成一事。”

  “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毕一生成一事的毅力。在时代和国家的需求面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凭借这股毅力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来勇如此叮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

  与张来勇共事多年的一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谈到他时不无感慨:“张老师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化学工业尤其是乙烯工业的起飞。”

  张来勇把这些称赞和荣誉归结为“时代造就的幸运”。回顾与化工结缘的30多年科研路,他总说:“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窗口期,有国家的发展支持,有人民的需求促使。”

  化工强国的铸就,必定是一代又一代化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召唤下,在中国石油强力支持下,从40后、50后的黄文、杨庆兰,到60后、70后的张来勇、李锦辉、王勇、吴德娟、孙长庚,再到80后的辛江、李春燕,寰球工程公司乙烯团队伴随乙烯国产化的征程实现了三代核心团队的成长,老中青结合实现了技术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到目前为止,中国石油旗下的寰球工程公司已经拥有一支300余人组成的年龄梯队合理、多专业协作,覆盖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的乙烯创新和工程应用团队。这些是寰球工程公司今天拥有五大领航技术和200多项技术、800多件专利、约100件工法的关键所在。如张来勇所说,这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充分必要条件。

  2021年8月3日,在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投产仪式上,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的张来勇站在第一排,初升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两鬓白发熠熠生辉。此时,他面前是刚建成的林立炼塔,背后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化工科研人员,正迎着朝阳站在阳光里。张来勇心里特别欣慰,因为他已看到,中国的化学工业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后继有人了!(寰球工程公司 提供)



留言板
提交
在线客服
联系电话
服务反馈
选择注册身份
资源入驻
找资源
下一步
返回顶部